瑞泊丨报告:《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发表时间:2022-11-25 18:20 数字发展与绿色经济是当今的两大趋势,它们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有必要将这两个目前相互独立的领域战略性地结合起来:事实上,数字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其发展目标、兑现其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至关重要。数字化转型对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数字和绿色技术如何引导经济和社会走向公平、繁荣的未来…… 1. 序言 数字化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的改变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与此同时,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承诺,要求重塑现有的治理模式、商业行为和生活方式。这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中国将为探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树立榜样力量。 中国约有 10 亿互联网用户(比美国和欧盟的互联网用户总和还要多)以及很多先驱型互联网企业。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正在创建一个多层面、跨行业的数字生态系统[1]。这种演变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重塑了中国的商业形态,也将影响扩展到了国界之外。中国的“十四五” 规划特别强调追求更高质量、技术更先进的发展模式,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化、电信(5G)、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量子计算。“十四五” 规划进一步提出到 2025 年,核心数字产业对 GDP 的贡献应达到 10%的目标。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 理念已经深入地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并被视为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促进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结非常重要。 数字发展与绿色经济是当今的两大趋势,它们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有必要将这两个目前相互独立的领域战略性地结合起来:事实上,数字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其发展目标、兑现其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至关重要。数字化转型对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数字和绿色技术如何引导经济和社会走向公平、繁荣的未来。 在此背景下,本项目前期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结,探索中国如何应 对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减轻其对环境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并为未来专题政策研究提出建议和方向。本报告的结构如下: 第1章归纳了中国数字化有关的最新趋势,分析了促进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的挑战和机遇,并讨论了数字化如何赋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第2章简要回顾了中国数字行业的发展,探讨了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并强调了推进数字行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性。 第3章提出了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 “缺失的联结” ,强调了 “绿色” 与 “数字化” 双转型(以下简称 “双转型”)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减少社会不平等和改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并呼吁采用全局、系统的方式,将数字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第4章介绍了中国和国际上对促进绿色与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应用场景的看法。 第5章描述了中国政府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建议国合会重点关注促进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结,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2.1 中国的数字行业 在过去的十年里,快速的数字化进程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同时与中国污染防治及碳中和行动产生了诸多协同效益[2]。中国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等多个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20年,网络零售占据全国零售总额的 24.9%(2019 年为 20.7%);中国的电子商务占全球网络零售额的50%以上。相比之下,美国占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的19%,而英国仅占 5%。此外,中国有五分之四的交易通过数字支付方式完成。由于缺乏标准的定义,数字经济的估算对世界各地的学者提出了挑战[3],[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08 年,所谓的“数字化经济”(既包括数字行业,也包括数字化传统产业) 规模占中国 GDP 的 15%。政府智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发现,在2020年这一比例飙升至 40%,预计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增长[5-6]。中国政府采用的“数字经济”定义相对狭隘。2021 年 5 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7],将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确定为五大类:1)数字产品制造业,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机器人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
数字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环境问题、劳动力中断、电子垃圾、隐私侵犯、新兴的寡头垄断和金融风险[10]。其中一些是全球性挑战,而另一些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数字化的生态足迹很大。例如,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BMUV)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4% 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归因于数字化,且数字化能耗每年上升约9%。有关数字化生态足迹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见图 1。 数据中心是数字部门的核心,负责存储和处理大多数业务数据,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十分巨大,是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的主要来源。2019 年,Facebook 数据中心的排放量占其总排放量的 80%以上,而全球的数据中心整体则消耗了全球用电总量的 1%左右[11]。 在中国,由于巨大的用电需求,数据中心通常被称为 “电老虎”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超过 2000亿千瓦时,占全国用电总量的 2.7%。这一比例远高于全球水平,并且未来可能会维持这种增长的趋势[12]。2022年,中国国家发改委(NDRC)批准了一个涉及建设 8个国家算力枢纽的大型项目,并计划建设 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全面实施将更多的算力资源从东部地区转移到欠发达但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战略[13]。国家“东数西算” 工程将允许企业和机构在充分利用西部丰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的算力需求。例如,华为已将其部分数据中心转移到贵州贵安新区,每年帮助其节省超过 10亿千瓦时的电力并减少 81万吨的碳排放[14]。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的所有数据中心都使用绿色电力,那么每年可帮助减少 3.2亿吨的碳排放。 图 1:数字化的生态足迹[15]
3. 促进双转型 3.1 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缺失的联结” 数字化为支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数字资源和项目主要用于以国际竞争为特征的既有市场的常规增长。就此来看,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数字化进程的主要目的;数字化目前主要的关注点在娱乐、便利、安全,尤其是短期经济收益。总的来说,当前的数字化进程充当了“助燃剂”的作用,加剧了现有的不可持续趋势,例如,许多国家过度使用自然资源且社会不平等加剧。图2 阐明了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类潜在收益和风险。鉴于数字化大趋势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广泛、颠覆性变革,我们必须考虑以下问题:数字化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甚至如何改变我们的“人类发展” 理念。 图 2:数字时代的三种动态,资料来源:WBGU 第一种动态:“数字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数字化保护地球系统,确保社会凝聚力。该动态的重点是,实现《2030年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方面,希望数字化为改善和加速解决全球环境发展问题做出宝贵贡献;另一方面,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数字化也会大规模地加剧现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导致严重的社会扭曲。 第二种动态:“可持续的数字化社会”——实现新人文主义:该动态的重点是,应对数字化变革引发的基本社会动荡。这里显然需要关注积极、消极的发展机遇以及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相应挑战。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希望数字化能使我们更接近数字时代可持续社会的人文主义愿景;然而,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导致的数字不平等和自由丧失风险,将摧毁所有先前的可持续发展成果。 第三种动态:“智人的未来”——关于划定边界的论述。该动态的重点是,解决最基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自身在未来的生存能力,及其在社会及其改造的环境中的身份。这里, 德国全球变化咨询委员会(WBGU)提出了一些听起来很遥远,但在当前已经非常热门的问题。这三种动态表明了数字化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短中长期影响。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企业具有巨大的潜力采取连贯的气候战略。然而,现实情况是,只有极少数企业将气候目标和战略与人工智能开发目标相结合,如图3 所示。 图 3:只有 13%的受调查组织将气候目标制定和执行与人工智能开发结合起来[21] 过去十年中,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政府间、国家和区域组织也纷纷制定了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和战略。这些行为主体主要受到这样一种认识的驱动,即必须找到方法解决人工智能有关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积极、知情的人工智能技术治理, 已成为全球许多政府的一个优先事项。然而,人工智能与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结仍然很薄弱。2021 年,在人工智能课题中,最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是隐私、安全和安保;创新和技术;以及伦理(图 3)。与能源和环境、人文、物理科学以及社会和行为科学有关的课题关注相对较少。 图 4:2021 年美国组织按课题划分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论文数量 [22] 3.2 双转型的社会维度 智能工具和新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有望提高中国社会的包容性、改善生态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9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数字化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好地匹配供需、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生产力。 仔细观察中国的就业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化转型正带来重大变化。一方面,技术创新导致了所谓的“技术性失业”——即从业人数减少,特别是生产线上的工人[23]。事实上,2021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2012 年以来,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减少了 900 万。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年里,数字经济在宏观层面上产生了重要的效益[24]。前面提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数字化为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领域创造了一些新的职业——例如,阿里巴巴平台涉及近 1100 万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过去十年中创造了超过 3000 万个就业机会[25]。此外,数字化转型大大增加了灵活工作岗位的数量,特别是在中国失业率最高的年轻人(16-24 岁)当中。总体而言,数字化对中国的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净影响[26]。 就收入不平等而言,数字化的影响尚不清楚。数字化可以通过连接偏远地区的供应商与城市中心的消费市场来帮助减贫——例如,阿里巴巴的淘宝村有助于改善农村互连,提高当地收入。数字化还有助于提高中国的金融普惠性,使拥有智能手机的农村居民也能轻松获得各种金融服务[27]。一项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 2018 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化赋能缩小了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28]。然而,总体来看,数字化的传播可能以牺牲低技能劳动者为代价,因而可能扩大不平等问题[29]。 数字经济领域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事实上,快速增长的电子商务行业和共享经济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但雇佣条件往往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外卖平台需要大量的骑手,但平台与骑手之间的雇佣关系往往并不固定,且涉及其他实体。因此,平台可能不需要承担作为雇主的必要责任。此外,在计算配送时间时,可能会遇到算法方面的问题,有时会“吃掉”几分钟,给骑手带来了很大压力。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求停止这些平台运营,而是要求制定更明确的规定,在激励创新与保护利益相关者和劳动者权利之间取得平衡。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改善数字化背景下的劳动者工作条件。2021 年 7 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其他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中国的数字金融服务已通过移动设备渗透到受排斥和服务不足的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数字普惠金融为这些群体提供了支付、储蓄、信贷、保险等服务,而这将积极地提高他们从金融系统[30]中获益的能力[31]。 总的来说,数字化可以助力中国实现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廉价和清洁能源(SDG7)、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8)、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SDG12)、气候行动(SDG13)。数字化在促进实现 SDG5(性别平等)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3.3 从性别视角看双转型 改善数字技术的使用,可帮助解决性别平等有关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女性在劳动力参与方面 仍然落后于男性——参与劳动力活动的女性与男性比率为81%,而提高性别平等有望到 2025 年为中 国带来13%的GDP 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和零工经济可以促进工作的灵活性,帮助女性平衡工作和家庭事务。数字技术也可以使女性获得进入更大市场及更好的经济机会。例如,2015 年, 中国有55%的新互联网企业是由女性创办。 中国女性的数字文化水平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来提高。例如,近年来,领先的企业软件供应商 SAP(思爱普)与联合国合作,为中国,特别是中小城市的10 万名女性创业者提供数字技术与商业技能培训[32]。
3.4 加强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结 本报告指出了数字创新如何联结所有行业,并对中国的整个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然而,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企业战略层面,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往往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并被分开管理。因此,随着本研究范围的扩大,有必要收集更多资料,来研究如何让这两个宏观趋势在治理、商业、研究三个领域产生进一步的联系。 为了加强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结,国家和政府间组织应通过实施专项政策,提高经济的整体数字化水平以及环境效率,从而提高环境可持续性水平。例如,欧盟发起了“双转型:数字化与绿色转型”进程,领先企业承诺推进该双转型进程,同时也涉及国家层面的行动,24个欧盟国家加上挪威和冰岛,也承诺支持欧盟的绿色和数字化转型进程。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宏观框架将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联结起来: 推动先驱型数字企业的创新愿景和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先驱型企业可以影响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生态,从而将数字发展的叙述转变为服务可持续发展。 调动市场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视角,例如,通过绿色税收改革。这也包括调整市场路线图和目标,以减少排放和资源消耗。 作为数字变革治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建设数字能力来实现国家现代化。 建立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之间的强大网络。 建立民间团体、国家、私营企业与科学之间的对话结构,以塑造数字化与可持续未来。 对于组织机构来说,还可以寻找机会发挥组织之间及其专业领域内的协同效益。例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文件指出,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来提高其绿色效率,具体方法是制定数据分析战略,收集各业务部门的可持续性数据;实现流程自动化,以实现明显的效率提升并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数字平台收集客户反馈,以实现环境可持续的数字商业模式创新[35], [36]。 分析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领域一个相对较新的趋势。事实上,正如一项研究表明,研究侧重点往往放在数字化的某一特定要素上,或者仅涉及一种可持续发展形式(生态、经济或社会)[37]。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这两个研究群体仍然非常分散。将这些学科联系起来并促成直接合作, 可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深入见解。在该方向上,习近平主席在 2020 年 9 月 22 日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该中心将通过发挥公共科技平台的作用, 帮助联合国机构和联合国会员国实施《2030 年议程》;它还将作为大数据与可持续发展智库,以及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中心(提供教育和培训)。德国联邦环境署(UBA)增加了拥有 IT、人工智能或一般数字化教育背景的员工数量。 4. 促进绿色转型的创新数字解决方案 考虑到中国在数字化领域的规模,数字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应当收到格外关注。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中国正快速巩固其国际地位[39], [40]。本章概述了政策研究应关注的关键领域和案例研究,以了解数字化进展如何帮助中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4.1 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数字能力 技术推动的二氧化碳减排可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的一项研究表明,到 2030年,数字化将帮助减少 2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具体来说,到2030年,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等能效技术,预计将帮助避免高达1.8吉吨(Gt)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当量[41]。如图 5所示,GeSI研究估计如果在不同经济部门实施数字解决方案,那么到 2030年可减少12 吉吨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创造可持续增长路径。 图 5:各类数字解决方案到 2030 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资料来源:GeSI 表 1: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核心数字能力 4.2 各行业的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本节列出了可以加快向可持续企业和社会转型的几个领域,描述了数字化可以在这些领域产生的效益,并通过国际案例研究提供了相关证据。具体将探讨:智能制造;可持续交通;城市与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气候智能型农业;能源和水消费。4.2.1 智能制造工业 4.0 技术的应用可帮助中国大幅减少碳排放。更具体地说,到 2030 年,数字技术带来的减排量预计将达到每年 1.12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42]。2018 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指出,数字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可通过以下创新增强可持续性[43]:
4.2.2 绿色消费4.0 在价值1 万亿美元的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中,只有不到 20%的电子垃圾被回收利用[44]。这种回收利用的不足也造成了 570 亿美元的原材料损失。此外,新电气和电子设备(EEE)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这些排放原本是可以大幅减少的。 4.2.3 可持续交通研究预测,到 2030 年,应用于交通领域的数字创新每年将为中国避免 1.61-2.34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46]。更确切地说,出行即服务(MaaS)可以通过促进共享出行和绿色交通解决方案的使用, 帮助减少拥堵和排放。增加公共交通的使用,也可帮助每年避免超过 3,500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超过 15 亿棵成熟树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47]。因此,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实施,以及最佳路线搜索应用程序使用的增加,将提高交通效率, 并降低每辆车的行驶距离。据GeSI 估计,更高效的路线和交通控制每年可帮助减少2400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增加智能电动车充电点每年可帮助进一步减少近400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前提是充电设施由可再生能源驱动[48]。在中国,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对更快更便宜出行方式的需求,以及日益扩展的数字化推动了共享出行系统的普及,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及叫车服务[49]。一项调查显示,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 有 33%的中国人更喜欢共享出行方式;这与另一项研究结果相一致,该研究显示,2020 年,中国的共享出行支出占城市居民交通费用的 11.3%。同年,超过95%的共享汽车是新能源汽车(NEVs), 这使得共享汽车成为中国可持续交通的主要贡献者[50]。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EV)市场:仅在 2020 年就售出了近129 万辆电动汽车, 占全球销量的 40.5%,同比增长 8.3%。这些数据说明了这类汽车对中国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性。伦敦经济学院的政策研究员谢春平博士指出,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排放量比汽油车低 19%到 34%[51]。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电动汽车的发展可能对全球采矿业产生重大影响。据估计,为了满足电动汽 车行业的需求,全球可能需要开采价值 10万亿美元的锂、钴、镍和铜资源,因此相关的环境影响也应加以考虑[52]。
4.2.4 智慧农业、智慧能源和水资源管理 正如世界银行 2021 年的数据所表明,中国的农业在职从业人员达到 25%[53]。根据《2021 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2018 年,农业部门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 5.4%,而农业用地排放和肠道发酵占该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 60%以上;2017 年,28%的农业排放由合成肥料造成[54]。 中国国务院指出,自动化农业机械可帮助提高 50%以上的工作效率,减少 3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对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2020 年上半年,中国自动驾驶农业机械设备和系统的销量达到11,700 多台,同比强劲增长 213%[55]。 其他创新农业实践可帮助进一步加强农业部门的可持续性。例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壤、天气和生产过程的数据分析,提高农民预测作物产量的能力。数字工具可帮助改善耕作过程中的时 间安排,实现作物产量的最大化。此外,通过分析投入产出变量(如自然灾害、气候或土壤),数 字技术可帮助农民选择最适合特定地区的作物。 数字化有助于提高能效,提供更平价的能源,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和使用,而这主要归功于智能电网、传感器、需求响应系统、预测分析等技术。据GeSI 估计,到 2030 年,数字化可为全球节约 13 亿兆瓦时的电力[56]。此外,2016-2040 年,数字化措施的实施可使全球每年节省约800 亿美元的发电成本,约占年发电总成本的 5% [57]。 5. 政策、路径及未来专题政策研究的潜在研究方向5.1 政策和路径2013 年之前,中国政府并未对数字经济进行过多干预。因此,互联网用户能够在国内市场获得免费的数字内容,这增加了数字服务的渗透率。同时创新者也有足够的空间来测试其产品方案[62]。不过,这种放任数字经济自行发展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大加强了对数字行业的监管,更多地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数字化。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政府通过扮演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可持续发展资助者这三个关键角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的出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来升级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例如,加强高速传输、跨境电缆基础设施、无线网络(4G/5G),或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开发“网上丝绸之路”。“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进一步强调了创造更高质量的数字、一体化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生态文明思想中。事实上,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打算促进国内数字产业发展,鼓励主要经济部门采用新技术,以提高中国的效率和可靠性[63]。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尚未建立明确的联结,尽管两者都是“十四五”规划的一部分,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推出了各种绿色举措。但是,预计中国需要再投入 6.4 – 19.4万亿美元来推动绿色转型进程,因此中国正在寻找额外的资金来源。除了试图吸引更多的绿色投资外,中国还通过征收碳税来帮助实施气候变化政策[64]。 中国可以通过主导塑造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巩固其在数字领域的领导地位。这需要对数字行业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解决国内优先事项与国际议程、公共目标与企业战略、学术研究与企业研发之间缺失的联结。项目前期研究建议国合会进一步探讨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以下方面,以支持中国的绿色转型议程: 5.2 未来专题政策研究的潜在研究方向 基于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项目前期研究的成果,德国联邦环境署(UBA)、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与世界经济论坛提议开展一项专题政策研究(SPS)项目,研究数字化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为建设绿色、低碳和循环的社会经济助力。数字化并不能自发地助力可持续发展转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数字化成为了基于化石能源和资源开采为主的经济的加速器。然而,数字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颠覆性影响,可用来加速和加强可持续发展转型。数字化和环境转型都将日益影响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拟议SPS 项目将探讨如何创建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缺失的联结”,分析数字行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关注正经历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产业。此外,拟议SPS项目还会聚焦最新的关键数字创新成果,并分析其对环境和发展的影响。最后,拟议 SPS项目还会搜集全球最佳案例,并探讨在中国推广这些案例的利好条件。因为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跨领域课题, 拟议 SPS 项目还将与其他 SPS 项目共同开展实地研究工作。[1]McKinsey&Company,2021,“The Future of Digital Innovation in China”. [2]Zhao, M., Liu, R. and Dai, D., 2021,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China’s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tud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2021, 13. [3]Barefoot, B., D. Curtis, W. Jolliff, J. R. Nicholson and R. Omohundro, 2018,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Digital E conomy”. BEA WorkingPaper [4]Xu, X. and M. Zhang, 2020, “Research on the Scale Measurement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 — Based on the Pers 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9(5):23-41. [5]PIIE, 2021, “China’stech crackdown affects only a small share of its digital economy and total GDP” [6]CAICT,2021 [7] Gov.cn (2021),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its Core Industries. [8]Zhou, J.; Lan, H.; Zhao, C.; Zhou, J., “Haze Pollution Levels, Spatial Spillover Influence, and Impact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Sustainability 2021, 13, 9076. [9]Li, Z.; Li, N.; Wen, H. Digit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idence from 217 Cities in China. Sustainabil ity 2021, 13,8058. [10]Zhang,L. and S. Chen, 2019, “China’s Digital Economy: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MF WorkingPaper. [11]Masanet, E., Shehabi, A., Lei, N., Smith, S. & Koomey, J. (2020) “Recalibrating global data center energy-use esti mates”. Science 367:984–986. [12]China Electronic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Association and 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 Note: The amount of natio n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2022-2025 is forecasted based on a consecutive annual growth rate of 5% from the level o f 2021 . [13]Xinhua (2022), China approves mega project for greater computing power, digital future. [14]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2022, “China empowers green, digital future with mega data proj ect”, [15]BMUV (2019), Digital Policy Agenda for the Environment. [16]European Commission 2021, “European Green Digital Coalition”[17]Oeyvann, S., 2019, “Microsoft, Google and VW pile in, so what's behind Norway's data center boom?”, [18]Jianda Wang, Xiucheng Dong, Kangyin Dong, “How digital industries affect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 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structural effects”, Technology in Society, Volume 68, 2022,101911. [19]Zhao, S. Xia, J. Zhang, Y. Hu and M. Wu, "Effect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Power System on Renewable E nergy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IEEE Access, vol. 9, pp. 96201-96209,2021. [20]Climate Neutral Data CentrePact, [21]Capgemini Research Institute, AI in climate change survey, July–August 2020, N=400 organizations. [22]Standford University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2. [23]TianyuCao,2021,“ExaminingtheImpactofAdvancedDigitalEconomyonEmploymentinChinaUnderCOVID- 19”. Atlantis Press. [24]JiaWeiHu&FelixCreutzig,2021,“Asystematicreviewonsharedmobility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Su 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25 ] IMF, 2019, IMF Working Paper “China’s Digital Economy: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26] Tianyu Cao, (2021),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Advanced Digital Economy onEmployment in China Under COVI D-19”, Atlantis Press. [27]McKinsey & Company, 2021, “The Future of Digital Innovation in China”. [28]Peiwen Xiao, 2020,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Threshold Model”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CITEE2020).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New York, NY, USA,410–415. [29]Zhou, J.; Lan, H.; Zhao, C.; Zhou, J., “Haze Pollution Levels, Spatial Spillover Influence, and Impacts of the Digita l Econom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Sustainability 2021, 13, 9076. [30]Jie Li, Yu Wu, Jing Jian Xiao, 2020, “Th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China”,Elsevier [31]Zerong Wang, Donghao Zhang & Jiancheng Wang, 2021, “How does digital finance impact the leverage of Chines e households?”, Applied EconomicsLetters. [32]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8, “The power of parity: Advancing women’s equality in Asia Pacific”. [33]Nethope et al., “SDG ICT Playbook: From Innovation to Impact”, 2015. [34]ESCAP, 2021, “The Future is Equal: Gender Equality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35]The Business Times, 2021, “Companies must align digitalization, sustainability plans”. [36] WEF, 2021, “Bridging Digital and Environmental Goals: A Framework for Business Action". [37]Brenner, B., Hartl, B., “The perceiv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 ainabilit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ume 315, 2021, 128128. [38]CODES, 2022, “Action plan for a sustainable planet in the digitalage” [39]ITIF, 2020, “Chines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gital Economy” [40]McKinsey, 2017, “Digital China: Powering the economy to global competitiveness”. [41]GeSI,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42]GeSI, 2020, “Digital solutions for climate action”. [43]Bonilla, S., Silva, H., Terra da Silva, M., Franco Gonçalves, R., & Sacomano, J., 2018, “Industry 4.0 and Sustainab ility Implications: A Scenario-Based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and Challenges”. Sustainability, 10(10),3740. [44]GeSI, 2021, “Circular Economy: The State of Play within GeSI”. [45]GeSI,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46]GeSI, 2020, “Digital solutions for climate action”, [47]Europe Environment Agency, 2012, “Trees help tackle climate change”, [48]GeSI, 2020, “Digital solutions for climate action” [49]Jia-Wei Hu & Felix Creutzig (2021) “A systematic review on shared mobilit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 stainableTransportation”. [50]Li, J.; Ma, M.; Xia, X.; Ren, W., “The Spatial Effect of Shared Mobility on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Evidence fro m Chinese Cities”, Sustainability 2021, 13, 14065. [51]Wang Mingjie, 2021, “EVs help nation drive toward climate goals”, [52]Patrick McGee, “Investors bet on tech revolution to disrupt global mining”, Financial Times, 10 February2022. [53]World Bank, 2021, “Employment in agriculture”, [54] Li, S., Gong, Q., & Yang, S., 2019,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Using the De coupling Index in Chengdu,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21), 4233. [55]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drive China's agriculture moderniz ation”. [56]GeSI,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57]IEA, 2017, “Digitalization and Energy”. [58]EIA, 2020, “Country overview: China”. [59]The World Counts, 2022, “Water, water everywhere… but not a drop to drink”. [60]GeSI, 2020, “Digital solutions for climate action”. [61]Solvay, 2022, “A Guide to Smart Water Meters”. [62]McKinsey, 2017, “Digital China: Powering the economy to global competitiveness”. [63] Chinese Government, 2022, “Plan focuses on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during 14th Five-Year Planperiod”. [64]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8, “Here's how China is going green” *本报告应引述为:国合会(2022 年).国合会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前期研究: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数字化转型”深度合作伙伴 |